本篇文章1735字,读完约4分钟
文| 徐媛
近日,山东青岛北村新苑小区全面禁止养宠物,要求全部饲养宠物的业主,必需在12月31日之前将宠物送走。若原北村居民违反规定,将停发分红及补贴,租户或买房的,将对宠物强制清理。
小区之所以禁养一切宠物,起因似乎还是因为狗患。小区从业人员介绍,小区养狗的更多,出门不拴、随地排便,居民投诉严重。目前小区正在进行环境整治,完毕后全部宠物所有禁养。这也是继云南威信县出台“城区遛狗3次捕杀”规定后,又一个地方一刀切地控制养宠物。与威信不同的是,青岛这一规定并非政府发布,而是村民自治的结果;禁止的范围从犬类扩大到了一切宠物,在方法上也走得更远,以分红补贴相要挟,直接禁养,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从法律上讲,这样一刀切的规定不一定站得住脚。法律从来没有禁止公民养宠物。即使村民自治,约定打造“无宠物社区”,也要征得绝很多人的同意,不能由村委会或物业单方面规定。宠物是公民的私有财产,强行清理,不论是村委还是物业,都没有执法权。规定最终能否落地都成为问题,更何况从效果上看,这也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强行清理宠物狗所带来的剑拔弩张,可能远胜于现有的人狗纠纷。
尽管如此,这类规定还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以往相对温和的、兼顾各方好处的管理规定落不到实处,无法从根本上处理大众的困扰,舆论倾向于越来越严厉的打法。
就养狗来说,青岛市年出台《养犬管理条例》,规范和引诱市民依法、文明、科学养犬,但实际上形同虚设,收效寥寥。据以往报道,青岛一小区一户居民违反规定,养了十多条狗。其他居民多次投诉无果。辖区民警对投诉者说,超量养狗的居民太多了,单单处罚这一家会让他不服气,建议联系街道办事处协调解决。而街道和社区没有执法权,只能好言劝劝,难有作为。就这样,由于执行上的不给力,明文规定沦为一纸空文。
即便派出所愿意执法,恐怕也是有心无力。警方不可能二十四小时在街道上、社区里巡逻,随时随地阻止不文明养狗行为;就算警方搞突袭运动,部分养狗者也会同他们打游击战,风声一过依然我行我素。治理效果和所投入的价钱远不成正比。这也反过来加剧了“恶狗主人”的肆无忌惮。因为他们的不负责任,出现了一连串的恶犬伤人事情,给当事人带去惨烈的痛苦,也给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加深了人们对全部狗的防范心理。
居民对北村新苑小区表示支持
虽然规规矩矩养狗、老老实实给狗栓绳的养狗人不乏多数,但多地治理的失败已经证明:现有的管理办法,筛选不出不文明养狗的人,无法对他们加之以比较有效的约束,导致文明养狗的人正在承担不文明养狗的后果。本来是不文明养狗的人同全部人之间的矛盾,因为管理上无法比较有效区分谁是不讲规矩的养狗人,所以这一矛盾扩大成了养狗人和不养狗之人的对立。在青岛北村新苑小区这,矛盾进一步扩大,可能由于少数不文明的养狗行为,连累全部宠物被列入禁养的范围。
从表面上看,这样一刀切的禁养规定,简单粗暴,缺少智慧含量,容易造成权利误伤,但在愈演愈烈的狗患或其他宠物问题面前,它似乎是最贴合实际、能破解治理困境的办法。在某一种程度上,它也是社会心态变化的结果。如果说过去人们还寄希望于管理者能够找到一个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好处的办法,通过规则来倒逼养狗文明。但规则的失效和治理的溃败,让他们耐心耗尽,幻想不再。既然现有的规则倒逼不出来文明,既然两方的矛盾无法调和,那么管理者不能再暧昧不明,不能继续让全部人为不文明养狗者的行为埋单。
任何公共决定,公共管理事务,都要尽可能满足绝很多人的公平,最大程度聚焦权益的“最大公约数”。宠物禁养还是放开,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而是不同好处主体不断互动和博弈的结果。眼下大多数不养狗之人不满自己的生存环境被宠物威胁,他们要求管理者保障其不受打扰的权利。
更多的地方响应这一需求,试图走出空泛的管理规定,探索真正行之比较有效的、能够落地的举措。尽管它们看上去蛮横、甚至不够“文明”,但背后的民意基础格外强大而坚固。不文明的养狗行为一直不被纠正,那不文明的执法行为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支持。“以暴制暴”,以不文明治理不文明,固然不可取,但是这也提醒少数不文明养狗者,拴紧狗绳,不要再去挑衅他人容忍的底线,不要因为你一个体的任性,让全部饲养宠物的人跟着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