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15字,读完约11分钟
主讲人: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主题:“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孙冶金方悦读会”第5期:大学改革之路——大学于学生时间:年12月6日主办: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孙冶金方经济科学 他坦白了这本书不是学术专业书,而是实录。 《大学改革》一书分为两卷,记录了过去十年钱颖一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时推进改革的实践,传播了他作为中国教育改革探索者的思想。 之所以选择“以大学为学生”这个主题,是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教育人”,学生是重要的主体,但经常不受重视。 钱英一指出中国想越过中等收入的陷井,教育很重要 因为“经济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作为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自己不是教育专家,但在教育行业推进改革,敏锐的经济学视角和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对他有帮助 他用经济学的想法寻找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方法,可能得不到最佳的处理方案,但认为进行改善,能达到下一个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澎湃情报( thepaper )对钱颖一发言的摘录:我是经济学家,不是教育学家,但由于是院长,我在本职工作的位置学习,一边思考一边改革。 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作为经济学家,如何在教育行业推进改革。 事实上,这得益于经济学训练,以及我们熟悉的经济改革、金融改革和公司改革的许多例子。 可以看出教育改革和大学改革虽然经济改革和公司改革的情况不完全相同但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介绍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之前,我先谈谈教育和大学的重要性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第一个层次从经济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一直认为经济竞争最终是创新竞争,创新竞争最终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最终是教育竞争 这条链条是这样连接的。 因为我们关心经济问题,所以最终你一定对教育问题很感兴趣。 中国想跨越中等收入的陷井,教育很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过去17年中迅速发展 现在我们大学包括本科和专科,一年招收700万人以上,在校生达到2000万人以上,在校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规模当然是世界第一 但是我们的教育质量离世界一流还很远 第二个层面是从非功利主义的角度说话 教育关系到人的迅速发展,不管是否成才,教育对每个身体本身都有意义 大学教育对人类文明、人类命运也很重要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关心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据我所知,我们熟悉的公司家正在考虑建立大学 这个行业有控诉,也有供给 当然,新大学没那么容易。 因为这个行业受到高度限制,比金融领域的限制还要多。 为什么我把这本书的主题定为“以大学为学生”? 这五个字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令人吃惊的是,以前没有人提出来。 现代大学的使命非常多,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必须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这里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教师关心研究,学生想在学习、社会、商界、政府、媒体等地通过大学为他们做贡献 我把学生提到这样突出的地位是因为我发现其他利益相关者很强 所谓坚强是有理由的,包含着强烈的激励 例如,教师研究和发表论文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发表论文可以提高学术声誉,带来很多其他利益 教师申请国家项目也要花费很多经费,社会也会给他好名声 学生在各种评价中似乎不太明显的声音 大学与研究所、政府机关和其他机构不同,最重要的是“教育人” 所以我觉得没有被特别重视。 这是因为《大学是学生》是这本书的主题。 这两本书的封面在美学上没那么美,照片上人很多很杂,有拿着包子的学生,也有拉着鼻子的学生 但这是真实的 封面我之所以选择大师的照片、图书馆的照片、大楼的照片,是因为它们没有正确反映我想传达的消息。 我想推广的是“大学是为了学生”的主题,所以这两张都是选择了学生的照片 大学不为研究服务,为国家服务,不为社会服务,这些也非常重要,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学生总是最容易被忽视 书的所有复印件沿着两条线概述了我这十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做的工作 一条线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我们在教育项目上的努力为学生做的事件是为了实践现代教育理念 另一条线是建立教师人事制度、学院管理制度等现代大学制度 这是制度建设的问题 第一线是关于我们的“产品”,第二线需要辅助的制度。 就书的整体结构而言,第一卷学校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思想和构想”,第二部分称为“行动和实践” 这反映了我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的另一条消息——“思行合一” 做教育首先应该有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有想法要实践和执行。 我用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执行上了 比如,我发现连找一个老师教课都很难。 大学、学院和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商学院任教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激励工具在大学和学院对教师来说几乎不可用。 你能做的只是说服 第二卷学院篇包括四个部分:学院、教育、研究、管理 我们大学提供的学位项目包括本科、本科第二学位、博士、硕士、mba、emba等所有学位项目的学生共计6000人以上,规模非常大 这两本书的封面涉及所有的学位项目 而且,我们是经济管理学院,北大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是分开的,我们在一起。 所以按学科来说,我们既有经济学科也有管理学科。 这两卷是这样的结构,也就是我说话的封面。 年10月,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的新书《大学改革》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学改革》由《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组成,收录钱英一教授的复印件和演说211篇,约90万字 接下来,我将介绍这本书的一些优点 在思想和构想方面,经济学的观点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对我在学院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有帮助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看问题的出发点是简化许多复杂的问题 我们假设人是合理的,资源不足,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解体框架具有在包括技术条件约束、财务约束、资源约束、制度约束等约束下进行优化的习性。 这是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 因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很现实。 在制约下,我们知道不一定会达到最佳,但努力可以达到下一个优。 经济学注重效率,效率是使生产更大 另外,经济学很重要的是理解人对激励的反应 激励问题非常重要,也许我们不考虑别人在推进改革时别人会怎么想,但我们会考虑的。 把这些构想合并在一起,我们思考问题时,特别是思考改革问题时,我们会变得更现实 现实经验表明,中国经济改革包括公司改革、金融改革的全方位,至今我们在中国积累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如“双轨制” 事实上,我在学院推进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实施过“三轨制” 例如,公司治理的问题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在这方面开始研究,去公司做了很多调查,明白了在中国的公司企业管理多而杂。 我们从那里知道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有区别 当然这不能把所有的做法都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大学里。 因为公司和大学非常不同的地方是大学有教师这个小组,有学术问题。 在学术问题上,教师要计算,教师要决定 这就是“教师治学”的意思 在这里,教师的评价很重要 公司不存在学术自由、学术争论、学术评价等问题。 这是大学的特别问题 但是,在大学行政管理方面,与公司实际相似,为了执行事件还需要上下等级制度 大学也同样存在外部治理的问题 公司的外部治理有股东,大学没有股东,但有毕业生。 大学里也有外面的监管机构 因此,经济改革的很多构想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这本书写很多方面时经常提到我们在经济、金融和公司改革中有点借鉴的经验。 这是我的特点 书中还提到老清华以前的传人 我毕业于清华本科,从1978年到1981年在清华学习,那时我对旧清华一无所知 回国后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很受启发。 我所属的经济管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是朱镕基,他是老清华一代,1947年入学,1951年毕业。 我们学院的前身是老清华的经济学系,非常重要的人是陈岱孙,他从1928年开始担任系主任,到1952年一直在做系主任的调整。 清华以前传下来的是我们的财富 所以在第二卷学院篇中,我从一开始就谈“传承”。 这两个老人对我们学院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不仅尊重他们,而且从老以前流传下来也很重要。 每个大学都有可以继承的地方 清华有特别的历史。 前身是留美预备班,所以和美国学校有特别的关系。 我在美国教书25年后回清华担任院长 这25年间在大学,共有6所大学,位于美国东部和西部,包括私立和公立大学 从这个学生到教授的经验对我的将来很有帮助 作为院长有很多操作性的事件,不能仅仅是理念 比如实行教师长聘任制,我们的经管学院是最早的考点,现在清华全校完成了,其他学校也开始办了。 我们面临的一个具体问题是从哪个教师的角色中授予“长聘”? 我经历过六所大学,遇到过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哈佛,只给正教授长聘,除此之外还有耶鲁、芝加哥等少数大学。 二是所有副教授以上给予长聘。 加利福尼亚大学是的,但这种情况很少。 三是副教授有长聘,也有非长聘 斯坦福大学和大部分大学都是这样 让我们听听经验上的事实。 三种模式在海外。 你可以找到例子。 但是,我们必须处理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国情下,哪种模式是最合适的。这本书说,在中国的国情下,第三种是最合适的 如果只授予正教授长聘,在中国评定正教授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万一得不到长聘,年龄太大很难就业。 而且,选择录用为所有副教授,在中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我们的副教授数量很多,如果副教授被校长录用的话,如果不能再解雇的话,大学的价格就会很高。 综合考虑,第三是最符合国情的,有些新晋升的副教授不是长聘,但一段时间被选为正教授之前,可以给予长聘 即使副教授的时候没有得到长职位,老师也还年轻,有机会去其他地方就业 这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借鉴国际经验,理解很多情况,考虑中国的国情 批评教育是容易的 教育这个行业似乎可以轻松地进行批评,确实受到了很多批评 非常困难的是建设性的改革 完成事件不容易,必须考虑现实的制约条件 可能得不到最佳的处理方案,但可以改善,达到次好的效果 概括地说,这本书有两个优点 一个优势是重思想、重理念 重思想、重理念是把事件弄清楚,在这方面要纳入世界一切先进的想法 另一个优点是强调在中国工作必须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公司改革一样考虑在制约下进行优化。 改革不一定马上达到最优解,但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下一个最优解 (在本论文中,根据现场录音和主办者提供速记整理,由演讲者审查)(在本论文中,要澎湃信息,下载更多原始信息,请使用“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