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22字,读完约13分钟

在团队建设部分,以团队建设为主线,探讨了不同公共云服务提供商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背景介绍

2015年12月,infoq的编辑魏星邀请作者写一篇关于中国公共云服务发展的文章。因为作者一直对公共云领域感兴趣,他轻率地同意了。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系统地阅读了几篇关于中国云计算的著名白皮书[1,2,3]。作者发现,这些报道大多目光远大,缺乏对具体公共云服务提供商的描述,未能让读者一窥国内公共云服务的真实发展。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infoq的协调下,作者对国内几家公共云服务提供商的负责人进行了电话采访,讨论了团队建设、产品开发和服务运营三个问题。此外,作者还在本文讨论的所有公共云上注册了账户,并从用户体检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测试。本文旨在从团队建设、产品研发、服务运营和用户体验四个方面对我国公共云服务的发展进行简要概述。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根据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定义,云计算在服务模型中可分为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设施即服务(iaas),在发布模型中可分为私有云、社区云、公共云和混合云。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如上所述,服务模式和发布模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本文的范围内,术语公共云通常是指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平台即服务和设施即服务。此外,本文不包括各种私有云、专用云和托管云。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本文中,团队建设、产品开发和服务运营有两个数据源。一是云服务提供商发布的新闻,二是作者与云服务提供商主要负责人的电话采访。作者与行业专家黄、(青云)、(乌龙)、(美团云)、钱广杰(盛大云)、沈志华(排云)、王会兴(腾讯云)、徐世伟(齐牛云)、朱丽亚(金山云)等进行了访谈。(按姓氏拼音排序)由infoq以统一和协调的方式排列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这三个小节的内容在最终确定之前已经由受访者及其公关/营销团队确认,反映了云服务提供商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在审查阶段,青云收回了在采访作者期间的所有言论;为了保护商业秘密,阿里巴巴云拒绝了作者的采访邀请。因此,以上三个小节不包括青云和阿里巴巴云的观点。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用户体验和其他讨论是作者和他们的意见独立获得的数据,在最终确定之前,没有经过任何云服务提供商的审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述云服务提供商主要负责人对作者的采访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可作者在用户体验和其他讨论中报告的数据和意见。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此外,作者本人并不掌握本文所讨论的任何云服务提供商的内部信息,作者独立获得的数据仅基于作者使用的测试方法获得的观察结果。由于各种技术条件,作者不能认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能估计误差范围。本文报告的大部分数据是在2016年3月底之前获得的,这部分数据的获取时间不再在正文中规定;2016年8月底采集了少量数据,这部分数据的采集时间将在正文中说明。读者在引用本文报告的数据时,应考虑数据的及时性。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本文中,几个小节逐一介绍了每个云服务提供商。相关云服务提供商在这些子部分中出现的顺序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本文仅讨论中国的本地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外资企业如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微软azure、谷歌云平台等。已进入或未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部分,我们重点关注团队建设,讨论不同公共云服务提供商的发展过程。我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团队的历史变化、融资状况、增长速度、人员流动以及R&D部门和产品部门之间的关系。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金山云

据公开信息,金山云成立于2012年初。2013年8月,它完成了2,000万美元的第一轮融资,2015年3月,它完成了6,666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2016年2月,它完成了6000万美元的C系列融资。事实上,金山云的前身是金山快运,它是从珠海wps项目孵化出来的,经营2b和2c两种业务。2014年9月,金山快运个人版等2c业务出售给迅雷,其余2b业务发展为金山云。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2014年初,金山云的员工总数约为50人,到2014年底,人数增至约120人。业务也从纯企业云存储扩展到存储、计算和网络。2015年3月,员工总数达到200人,并开始拓展市场和销售人员。2015年12月,员工总数达到560人;2016年1月,员工总数达到600多人。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金山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由工程师文化驱动的团队。2014年,金山云开始时并不那么出名,很少有工程师愿意来面试。招聘团队采取了一种策略,即从薪酬一流的一流公司招聘二流甚至三流的人才。R&D部门的负责人朱莉娅认为,一流公司的二流和三流人才已经放眼世界,他们可以在带来经验的同时为公司创造声誉,从而慢慢吸引一流人才。在招聘国内同行时,金山云有明确的定位。同时,金认为,一个团队的价值取决于几个关键人物,所以他愿意高薪聘请业内顶尖专家。目前,金山云在R&D的人员约占60%,而R&D的主要人员大多来自微软、惠普、思科、领英和英美等大型外企。朱莉娅认为,在云计算技术领域,我国并不比外国差,但在创新方面存在恐惧。在中国,我们经常觉得做和自动气象站一样的事情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很少想超越自动气象站。中国在工程领域很强大,但缺乏创新。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从2014年到2015年,金山云的市值增长了10倍,团队规模也增长了10倍。一个团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伴随着大量人才的流动。在一个阶段成为骨干的员工可能在另一个阶段成为障碍。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员工选择退出是正常的。在人才流动层面,朱丽亚指出,朋友的一些核心员工已经流入金山云,但金山云的核心员工很少流入朋友。此外,云计算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行业,大多数离开金山云的员工选择在其他行业工作。在云计算行业工作过的人才很容易在其他行业获得好机会。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关于离职员工的保密协议和禁止横向竞争协议,朱丽亚认为金山云是开明的,至今没有对任何员工实施任何保密协议或禁止横向竞争协议。同时,云计算行业竞争激烈,金山云保留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措施保护公司知识产权的权利。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金山云有产品经理的职位,对部分产品实行产品经理负责制。朱莉娅也坦率地认为,他对产品经理的定位感到困惑。在过去两年的实践中,具有一线R&D和运行维护经验的产品经理表现良好;缺乏技术背景的传统产品经理绩效相对较差,但仍有一些成功的转型案例。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技术驱动的思维是如何体现的?产品路线图是由R&D团队决定的,还是仅限于产品的具体实施计划?Julia认为技术创新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因此R&D团队需要满足业务部门的要求。这是一个大原则,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允许偏离这个原则。这些具体问题包括功能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平衡,以及自动化和可靠性之间的平衡。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例如,在设计数据中心布局时,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多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部署多个可用区域,并且严格规定可用区域之间的延迟参数。但在初始阶段,即使是中国的顶级球队也达不到这个严格的标准,而且会出现偏差。金山云成立了一个技术审查委员会。当某个具体问题可能偏离时,技术委员会将决定是否允许偏离以及偏离的公差。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此外,创业团队必须是目标驱动的,而不是部门利益驱动的。公司的哪个部门有权发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知道得更清楚,谁能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金山云在营销、营销、业务开发等领域投入相对较少,相关职能团队超过100个。在行业和社会中,金山云目前的声音相对较小。朱莉娅认为,这一表现符合雷军一贯的低调态度。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美团云

从管理系统的角度来看,美团云是美团的基础设施团队。美团云为美团的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服务,称为私有云;美团云向外部企业用户开放类似的功能,称为公共云。2015年,美团与公众意见的战略合作建立了新美国大学,美团云也为公众意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2013年所有员工均为R&D员工;2014年,该小组开始有少量非R&D人员;2015年,团队规模扩大了几倍,R&D人员占70%,产品、市场和销售占30%。美团云负责人李爽也在2015年加入了美团云。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李爽认为美团云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在招聘员工时,高层员工寻找行业中的高级人才,重点是候选人在云计算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声誉;普通员工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注重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在过去的三年里,没有关键员工流失,只有很少一部分普通员工正常流动,有流出和再流入。总体而言,美团云的周转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美团云的组织结构包括产品、R&D、运营和维护、市场和销售。就R&D而言,它根据产品线分为几个不同的方向:主机、网络、存储和数据库。工程师被分配到特定的产品线,他们的工作内容通常集中在这个领域,旨在创造行业领先的云产品。李爽表示,美团云最近也在考虑优化更新后的R&D组织结构。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美团云的产品设计专注于不断收集客户反馈,并根据客户反馈不断迭代产品。这些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有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对需求有更高的优先级。美团云的许多外部客户是与美团合作的o2o行业相关制造商,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李爽认为传统服务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国内其他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对传统服务行业兴趣不大,这给美团云带来了一些机遇。李爽认为云计算是一种b到b的业务,云计算的运营水平和c到b的业务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当时的美团云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如何设计产品,还有如何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七牛云

齐牛运成立于2011年。同年,它从精卫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百万美元的A系列投资。2012年和2014年,他们分别获得了祁鸣风险投资和宽带资本的B轮和C轮投资,但具体的投资金额并未披露。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2011年,员工总数约为10人,主要是技术人员;2012年,员工总数为40人,技术人员比例为3/4;2013年,员工总数为60人,技术人员比例为2/3;2014年员工总数为120人;技术人员的比例略高于1/2;2015年,员工总数为250人,技术人员比例略高于1/2。该公司从2012年开始设立市场部,从2013年开始设立销售部。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招聘工程师时,齐牛在面试初期就注重应聘者的自制力和激情。在技术面试中,我们不太注重应聘者掌握的具体技能,而是更注重应聘者对所用技术的了解程度。七牛通过一套严格的招聘流程来保证新员工的素质,对具体职位所需的面试次数和面试人员的级别有具体要求。对面试官的面试方法没有具体要求,所以不同的面试官可以有不同的面试风格。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七牛首席执行官徐世伟认为,任何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都将面临招聘困难的问题。齐牛早期的招聘策略是内向型的,即团队成员推荐熟人面试。通过这种方法招聘的新员工一般都是可靠的,但是团队扩张缓慢。七头牛试图招募应届毕业生,但成功率接近于零。徐世伟认为,他们接触的应届毕业生大多喜欢找稳定的工作,但很难找到有创业梦想的人。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七牛雇佣了大量的实习生。面试实习生时,我不在乎应聘者是否有云计算相关领域的经验,只在乎应聘者是否能快速接受新技术。实习生被录用后,会接受相关领域的培训,大多数实习生能够快速适应相应岗位的技术要求。由于实习期间对公司的充分了解和感情的培养,在金牛实习的实习生有2/3的概率选择留下来。此外,齐牛还扩大了人力资源团队,每天有3-4名人力资源人员筛选大量简历,加大了社会招聘的力度。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过去的五年里,员工流动很少。公司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消除措施,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用徐世伟的话说,特别不可靠的人基本上可以留下来。这种特殊情况在信息技术行业相对缺乏相关公司的地区很常见,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相对少见。流失的员工通常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包括2b类和2c类公司。该公司正在建立一个主动流失人员的数据库,但它仍处于萌芽阶段。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公司在员工加入公司时与他们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没有对离职员工实施横向竞争的禁止协议。徐世伟认为,员工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员工,希望人才在自然流动的过程中成长,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七头牛中,尽量淡化产品经理的概念。徐世伟认为ceo本人必须是产品经理,具体子业务的负责人必须承担产品经理的职能,但他所要做的远远高于产品经理。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虽然公司的R&D人员占大多数,在公司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徐世伟也淡化了关注R&D的理念,尤其是技师是整个公司最重要的角色的理念。徐世伟认为,任何公司都是服务提供商,尽管七牛以技术为职业,但他们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七牛的目标不是面向技术,而是面向产品和服务。技术只是制造产品的一种手段,必须通过产品来支持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升达云

据公开信息,盛大云成立于2011年,同年7月对外提供服务。事实上,盛大云起源自盛大创新研究院,这是盛大集团内部的技术支持平台。2015年,盛大云正式独立。目前,盛大云R&D团队的大部分人员已经在盛大集团服务了5年多,是一支非常稳定的团队。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盛大云的R&D团队分为三个部分。核心团队负责底层虚拟化技术,如xen、kvm和openstack业务中间件团队负责业务逻辑,专注于前端和底层之间的通信;前端团队面向客户,专注于产品的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此外,操作和维护人员还负责优化服务器、机房网络和操作系统级别。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盛大云认为,要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生存,需要从三个方面满足用户需求。首先是用户对计算资源的基本需求;二是用户对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第三是用户对易用性和高性能的需求。R&D团队之前专注于第一个和第二个需求,最近通过设立产品经理职位专注于第三个需求。产品经理会拜访相关企业,即使他们不使用盛大云,他们也会询问他们对所使用的云计算服务的意见。在了解用户痛点的基础上,产品经理将向R&D团队提出建议,并努力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目前,R&D团队在盛大云中占有很大比重,产品路线图基本上由R&D团队决定。然而,盛大云认为,用户的需求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运营和营销部门的声音也将增加。对于盛大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一般指盛大集团的其他子公司;外部客户一般指盛大集团以外的客户,外部客户通过盛大云运营团队向R&D团队提出需求。外部客户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运营团队的线上和线下推广,包括与科技园、校友会、创业机构等的合作。盛大云正从技术导向向市场、产品和技术导向发展。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腾讯云

根据公开信息,腾讯云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测试,并于2014年在腾讯云计算公司成立,这是一家相对年轻的云计算公司。腾讯云副总裁王会兴认为,腾讯集团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公司的整体,2014年在北京注册的云计算公司只是众多公司之一。除了北京的云计算公司之外,腾讯集团内部还有几家公司从事云计算的人员。因此,就时间而言,不能说腾讯是在2014年开始做云计算的。在云计算行业,像NetHosts都是早期的公司,而腾讯比阿里晚一点。腾讯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腾讯的开放平台。后来,腾讯集团意识到云计算业务需要在财务上成为一个实体,所以它单独在北京成立了一家云计算公司。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腾讯的云计算团队发展非常迅速,其员工不仅限于北京的云计算公司。其中,R&D人员的比例远远超过50%。在过去的几年里,整个云计算团队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100%,处于高速增长期。腾讯云拥有独立的团队,负责市场推广、公共关系、品牌建设、对外交流等。王会兴认为,腾讯云的对外服务是基于腾讯集团成立以来的技术积累。过去,腾讯集团的基础设施团队只向腾讯集团提供服务,而腾讯云在将这些现成的技术能力添加到产品服务水平协议(sla)后,向外界提供服务。腾讯云和腾讯集团其他公司的基础设施团队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人员重用。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招聘过程中,腾讯云希望看到应聘者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有行业眼光,认同腾讯的价值观。王慧星认为,他不认为腾讯云存在招聘困难,也不存在人才匮乏对腾讯云发展构成障碍的情况。腾讯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人才,也输出了很多人才。人才的流动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过去几年,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竞争力和管理问题。王慧星认为,与国内朋友相比,腾讯云的员工流失率相当低。人力资源部将与离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禁止横向竞争协议。然而,王慧星也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所有公司都对相关问题持开放态度,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实际上并不能阻止离职员工泄露秘密或加入竞争对手。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腾讯云有一个产品经理的职位。王慧星认为,云计算产品也是产品,是R&D人员使用的产品。只要是产品,就必须有一个产品经理,这与其他产品没有什么不同。王会兴进一步指出,产品团队和R&D团队之间必须有良好的合作。以他在腾讯的经验,很难理解产品团队和R&D团队之间会有沟通问题。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ucloud

Ucloud成立于2012年。2013年11月,它收到了1 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6月收到了5 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2015年4月收到了近1亿美元的c轮融资。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员工总数在2012年为20人,2013年为80人,2014年为280人,2015年接近500人,计划在2016年增加到700人以上。R&D团队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50%,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仅略有波动。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在招聘工程师的过程中,ucloud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它对云计算有认同感;第二,它有发展潜力;第三,它有R&D的经验。换句话说,首先看爱好,然后看资历,最后看经验。Ucloud认为,整个云计算行业一直都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ucloud的主要招聘方式是行业内的网络推荐和猎头。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当然,ucloud也使用正常的招聘渠道,筛选简历和学校招聘,并试图通过与企业合作为自己培养潜在的候选人。在过去的三年里,出现了一些员工流失,一方面,竞争对手正在挖人,另一方面,他们被积极地淘汰。优创不考虑与离职员工签署保密协议或禁止协议,因为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认为:我们自己也曾作为员工工作过。如果公司好,员工自然会留下来;如果情况不好,员工自然会离开。我们非常开放,一些离开的员工后来回到了我们的团队。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Ucloud的职位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收集用户需求;第二,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第三,将用户需求和行业变化总结成产品特性,与R&D人员一起进行研发,将产品推向市场。Ucloud的产品经理都有R&D或运营和维护背景。这一要求是因为ucloud的大部分客户是R&D员工(70%)或操作和维护人员(30%)。季昕华认为,R&D团队没有掌握发言权。作为一家公司,ucloud的使命是为用户创造价值,而R&D团队的话语权取决于它是否为用户创造价值。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又是派云

优派云起源于2005年成立的优派网。优派。是一个类似flickr的照片分享网站。为了满足网站本身的功能要求,R&D团队开发了一个分布式文件系统,允许用户共享文件,然后集成了内容分发网络(cdn)的功能。公司注意到当时国内外缺乏类似的产品和服务,决定将其作为发展方向。到2010年,优派的图片分享功能。com已经非常稳定并取得了良好的性能。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许多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直接使用在拍的照片服务。看到这个机会,公司推出了存储+共享+分发的集成产品,然后逐渐增加了编码和转码、屏幕适配等多种功能。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该产品是根据优派的业务需求和客户需求逐步演变而来的。在公司层面,没有特别的计划来制造云产品,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产品可以被归类为云产品。因此,派旺认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云计算公司。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优派。com最初是一家2c公司,其业务按照2c模式运营。新推出的存储+共享+分销产品是2b产品,其业务按照2b模式运营。一家公司经营两种不同的产品和服务,2c和2b,并遇到了一些管理问题。2014年,2b的部分业务被剥离,它被设置为采用云并独立运营。同年,派云引进鼎辉风险投资和松树资本,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系列融资,完成管理层收购。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从2010年到2014年,由于重要性,存储+共享+分销业务发展不够快。相应的团队需要自己拓展业务,有收入的时候会回馈R&D,所以发展比较慢。2014年成立后,引入了新一轮融资,业务发展相对较快。2014年初,整个团队不到50人;截至2015年底,整个团队共有130人。派云认为自己是一家技术驱动的产品公司,技术团队占整个团队的60%以上。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技术团队包括四个部分:底层R&D(包括核心R&D、操作系统和网络)、前端R&D、产品运行和维护以及技术支持。公司拥有独立的产品部门,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前端、客户、销售和市场,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的需求。产品部负责收集顾客需求,提出产品功能需求,在产品设计中占主导地位;R&D部根据产品部提出的产品要求决定产品结构和技术选择,在产品实现中起主导作用。市场部占整个团队的10%,主要负责公共关系、社区运作、线下或其他内容。在人员配备方面,公司认为营销需要加强。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派运的总部和R&D团队位于杭州。该公司表示,与技术人员相对密集的北京、上海相比,杭州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相关领域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在工程师招聘方面,公司注重招聘渠道的开发,尤其是穿插在技术社区和市场活动中的招聘缓解,基本不依赖专业招聘网站。公司鼓励技术团队参与技术社区,建立技术团队在社区中的良好声誉,并让潜在候选人了解公司的环境氛围和发展机会。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当技术团队的主要领导看到潜在的工程师时,他们会主动邀请他们加入我们。公司有许多优秀的工程师,他们都是通过技术社区的渠道招聘的。在调查考生时,我们应该重点评估考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虽然候选人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重要,但公司更注重候选人对知识的渴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另外,派运的员工流失率相对较低。2014年前8个月没有员工流动,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有一名员工离职。R&D团队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回乡(江苏、福建)发展,回国后基本上从事技术相关工作。公司将与离职员工签署保密协议和禁止横向竞争协议,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执行。当公司举行年会时,它也邀请退休员工回来。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信息披露

作者蒋是悉尼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博士生,也是aws悉尼技术支持中心的员工。他于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土木工程硕士学位,2015年获得悉尼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分布式和高性能计算、开源社区的社会学行为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微观经济分析。他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高级成员。

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当接受infoq的邀请,准备撰写这份报告时,作者的内心非常激动。当获得所有的测试数据并准备写这份报告时,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并行和分布式计算领域的学生,作者希望能为业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看法;另一方面,作为公共云服务领域的从业者,作者知道发表一篇涉及很多朋友的报道会带来很多争议。在infoq的鼓励下,作者选择以真实身份发布这些数据和观点,希望能对国内云计算从业者有所帮助。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中国公有云服务发展报告:团队建设篇

地址:http://www.lzn4.com/lpbxw/1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