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10字,读完约9分钟

鲤城、刺桐城、温陵,都是今天的泉州。 习大大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概念是,其中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自这里,古泉州港。

一千年前,泉州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州南有海浩,年年造舟通异域”。 早在6世纪南朝,泉州就与南海各国有交通往来。 到了唐、宋,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元代,泉州港已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商贸文化交流。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明代,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合访问泉州,但因王室政变未能回国,在泉州繁殖。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泉州古城中,无处不在的历史遗迹,沉淀在大街小巷的角落,随便走走,慢慢品味,都能引起古代的思情。

站在鲤城区中山路老街的高处,开元寺东西方的双塔耸立在树荫和红砖的叹息中。

镇塔建于唐咸通6年(公元865年),仁寿塔,5代梁贞明2年(公元916年)。 东塔遭受风雨袭击,地震摇晃,依然屹然直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结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结构建筑的瑰宝。

与东西塔遥呼应的西街钟楼,虽然是建于1934年的欧式设计,但与周围环绕的回廊式红砖古叹群融为一体,是目前泉州的地标之一。

钟楼下,来往的人们。

钟楼下面的周边有很多有名的古来的小吃店,如肉粽、鱼丸、牛肉羹、四果汤、面条膏等。 。 。 嗯,我有个朋友来泉州,那个舌尖的闽南味道,你知道的。

坐在店里,点几份小吃,安抚自己躁动的味蕾。

放下碗,背着身边的包,沿着红砖古老的街道,仿佛进入了漫长的历史。

闽南语中,“叹”为家,红砖CuO为红砖盖的房子,始于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以前。 通常是前埕后叹,坐北朝南,三五开之间加双护叹,红砖白石墙体,屋顶为硬山式和双翘蚂蚁山脊。

街道上,地道的砖和古墙被称为“搬砖入石”,其实是红砖和花岗岩石两种材料的混合,展现出朴素的建筑节奏之美。

翘天空的蚂蚁山脊、雕花的红色砖墙,是闽南的元素。

在通政巷子深处,泉州木偶剧团所在地,安静的老房子里,被挤得水泄不通的人们,穿着古装华服,表情各异,默默地看着我们。

闽南以前蓄着发髻的老奶奶和留着白胡子的老人,笑得像街角遇到的隔壁老夫妇一样。

回头一看,我呼吸到了冷空气——挂在人偶馆的人偶就像古代被处以极刑的人们。

回到阳光下的街道,慢慢地摇着神,走到涂门街关帝庙的后城,走进古色古韵的旧茶馆,刻着梁壁,刻着浮雕的门联,一些细节,展现出了古叹的多么漫长的一年。

绕过大厅,后院的天花板安静无声,一位老人背着手向里面走去。

随着后院的跟踪,这里原来是老人们坐着讲学!

说书人叫许荣铜,已经80多岁了,家住在文庙附近。 每天下午,徐老伯来到旧茶馆,这些同样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喝着茶等着他。 他一手拿着旧书,一手拿着扇子,大方地、抑扬顿挫地说到高潮的地方,那把扇子朝桌子上拍动,吵醒了几个打瞌睡的老人,抬起眼睛看着徐老,又继续闭上眼睛。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阳光照在温暖的房子里,照在老人们坐着的擦过的竹椅上,这属于他们懒惰的时间。

角落里的竹青、石臼等古老的东西,像凝固的岁月。

在院子的架子下,蹲下小花猫,睁着好奇的眼睛,喵喵地叫着,好像也能听到说话的故事。

涂门街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又称麒麟寺、“埃斯哈布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的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泉州清真寺是国内唯一用花岗岩和辉绿石建造的阿拉伯中亚风格清真寺。 寺院建筑的第一个是寺门、奉天坛、明善堂和新建的礼拜寺。

临街的寺门是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竖立墙壁、具有双凹半圆顶的大门和连接半圆顶的通道组成。

寺门内有明永乐五年( 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明成祖朱源发布了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布告。

在后院的礼拜堂,是正宗的闽南红砖建筑。 木板墙上挂着穆斯林礼拜的日程表。

红砖墙上的楠上刻着古兰经。

根据记录,旧清真寺于1607年遭受大地震倒塌,只剩下眼前可见的残垣断柱。

刻有经文的残石。

在遗迹中,给人一种进入古罗马神殿的错觉。

出了清真寺,离同一条街不远,就是我们熟知的关公老夫子:关帝庙。 但是,创造性的泉州先人,将关公和岳飞合二为一,在他们看来,相隔800多年的关公和岳飞是忠诚的象征。 传说因此,将他俩一起奉祀,称为关岳庙,建于宋代。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烟火繁盛的关岳庙至今仍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所,来这里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

在台湾,许多关帝庙、关岳庙、武庙基本上是泉州关岳庙分炉而去的。 我在台湾桃园看到过街上的关帝庙。

位于泉州南俊巷的承天寺原本是五代节度使留下的南花园。 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 957-958年)建造寺庙,第一名为“南禅寺”。 北宋景德4年( 1007年)恩赐承天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是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由于寺庙第一山门的横额上有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月台”字,因此也被称为月台寺。

安静的寺庙里像开元寺一样的游客不多,离想象中的修行之地很近。 树荫下的放生池旁,黄衣和尚一个人坐着,池里的鲤鱼游着,乌龟凝聚着。

在高高的古榕树下,老奶奶带着小孙子和鸽子们玩。

夕阳斜照在寺院里,显出很温暖的祥和。

在砖进入石头的墙上,挂着客堂僧“普法”的牌子,现在成为晚课。

走廊里,黄袍僧侣拿着木锤钟,收集了所有僧侣晚上的课程。

楼梯,爱的志愿者在喂鸽子们。

这样有爱的画面令人难忘。

夕阳西下之前的最后一道光,映在“闽南甲刹”的牌匾上。

趁天还没黑,赶到了天后宫。 偶然在这里遇见的是来自台湾的入香团来“挂香”。

天后宫是莆田湄洲母女神,位于泉州南门天后的路上。 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 1196 ),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及南洋一带现存最早、最大的祖庙,与在巴厘岛看到的海神庙相似。 这是中国古代祭祀海神的寺院。

台湾入香团的团友们穿着统一的衣服,扛着鲜红的椅子,按照以前流传下来的仪式经过香炉。

台湾之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民间祭祀民俗信仰的传承比大陆保持得更好。 幸运的是,这种两岸之间绵延不断的人文习俗,现在又联系在了一起。

据统计,台湾现在有800多个祖庙,母亲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成为母亲信仰的极盛地。

从台湾母庙的等级来看,都属于“分灵”。 一个是从大陆拿着妈祖的神符和香火在台湾奉祀,所以被称为“分香”,两个是从大陆拥有妈祖的神像在台湾奉祀,所以被称为“替身”。 台湾这么多母庙来源于明清时期福建到台湾的大规模移民。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走遍天后宫,天色晚了,看这一天,新闻量太大了,和晚饭吃的泉州小吃一样,要慢慢消化。

有晚上的文庙,南音表演,继续走!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誉为以前从中国传来的音乐“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使用拨子、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仍保持着这种遗传制度。 而且,南音使用的“拍子板”及其演奏方法与敦煌壁画的歌舞伎乐图相同。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在舞台上演员们缓缓地唱着南曲,看着周围坐着的老人们疯狂的表情,我很不擅长,但深深地感染了,沉浸在婉转的曲子中。

南曲的曲牌名和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一样的不少。 例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南曲也唱这些剧目。

南音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复制品,都保持着古代中原古朴的味道,研究价值很高,鉴赏价值也很高。 代表曲《八马》、《梅花操》、《三千两金》、《元宵十五》、《风打梨》、《年久月深》等。

2009年,泉州南音获得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第二天早上,弟弟志明带我们来了清源山。 老子的山像是最有名的宋代老君的雕像,是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前面立着石刻“老子天下第一”,这太上老君也有点高调了,明显引起仇恨。

老君的塑像刻在宋代,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 占地面积55平方米。 左手扶着膝盖,右手几个,垂着耳朵,浮着头发,能弹东西,眼球炯炯有神,独特的超尘俗气,有仙道骨神韵。

登上清源山顶,鸟瞰泉州古城,蓝天白云下,远山连绵,城市大厦鳞次栉比,在古老的街道小巷中游走,又是另一番景象。

清源山是泉州人文历史的宝藏,山秀美,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众多。 历代山上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不同年代摩崖石刻600余尊,元、明两代花岗岩多为仿木结构石室。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中国古代国外研究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的弟子三贤、四贤来到泉州传教,埋葬在灵山,被称为伊斯兰圣墓。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泉州西湖被密集的建筑物包围着。 那是人们周末休闲散心的好地方吧。

眺望这座旧貌换了新面孔的千年古城,像我这样匆匆的旅行,只看到少数指甲。 很明显,它不足以真正理解越来越多的内涵和故事。 说不定可以在别的时间,邀请三两个朋友,细细品味古泉州的前世、历史的传说。 或者,会有越来越多感兴趣的发现吗?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海上丝绸之路 慢品千年古城泉州”

地址:http://www.lzn4.com/lpbly/1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