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1字,读完约3分钟
虽然我们不排除雨后还是会有彩虹,但它与“雷”不同,它使坏事变成好事。离开改造机制去谈“雷云”,无异于玩流氓。
中国证监会在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监管风险的8号文件》时,似乎预见到了商誉爆炸的风险,但只能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减值测试。虽然几乎与此同时,参加财政部商誉及减值咨询会议的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大部分成员认为,随着企业合并收益的消耗,外包商誉的账面价值应减记为零,但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尚未采纳这一意见。一方面,商誉减值成为不可避免的雷电风暴是外部制度原因;另一方面,业绩调整机制的存在也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内在利益动机,如果他们知道商誉减值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要么不赔钱,要么就一次性亏损。通过这种方式,善意的雷声和巨大的成就交织在一起,成为2018年年报披露期间的独特景观。在当前条件下,如果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商誉减值风险,交易所通过询价方式及时跟进监管将为时已晚。
虽然商誉的一次性减值造成了年报业绩的巨大漏洞,但如果不伤害上市公司,可能会使来年的业绩增长看起来不错。然而,这种所谓的从坏到好的转变毕竟是相对而言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好的必然表现。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内在原因除商誉外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那么这种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说白了,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根本途径仍然需要寄托在自身主营业务的发展壮大上,而商誉的调整充其量只是一个侧门,即使一时不易,一辈子不易。
从市场价值管理的角度来看,市场价值的大规模一次性减损当然可能会扩大空在市场前景中相对较大的市场价值恢复空间。然而,也不可能过于机械地概括。对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良好公司治理基础的企业来说,现在退一步可能等于未来更好的两步,甚至进步会更大、更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那些业务濒临死亡、结构薄弱的企业来说,这种微弱的曙光只是利益相关者减持和套现的一个机会。如果投资者想分享一点增长红利,无异于在水中捞月,不可能不成为一个痴心的梦。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然而,这种转变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把希望寄托在商誉减值上,就像一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商誉增值上一样不可靠。如果做得不好,它不会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带来“雷声”,而是会被炸成碎片。在这方面,依赖善意比不依赖善意要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商誉等公允价值不太公允的问题,将注意力从商誉转移到主营业务上,推动改革,更好地努力探索和创造公司价值,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发现雨后彩虹的投资价值呢?归根结底,雨后的彩虹不是被善意的雷声冲开的,而是被雨后的太阳映射出来的。无论如何,这个给市场带来彩虹的太阳永远不可能是商誉或商誉减值,但它必须也只能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提升所带来的促进和推动改革,同时伴随着上市公司治理和业绩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