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8字,读完约8分钟

清末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汉字简化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汉字简化事业还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唐宋以来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减省体、俗字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系统简化事业的中间 但是,当时的学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眼球放在汉字中现有的减省体上,并不是天然地采用了系统的简化方案和推进方法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汉字简化的迅速发展以摸索和开拓为主要基调,具有以下特征 //////////推进模式是辩证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汉字简化的推进过程记述为“螺旋式上升”。 也就是说,当时的学者以“辩证”的思维,以反复“尝试- -否定- -再试”的模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确立了“简体字、辅助推进拼音”的汉字整理理念。 这种推进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之一是挪用汉字和变更拼音文案之间的争执 为了处理字形繁难的问题,1892年发表了国人创制的第一个字母式拼音方案“一目了然的初级阶段”,到191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拼音方案达28种以上 1908年,《行用简化平议》开始反省“简化字”的道路,认为社会通行的汉字一年半就可以学习,有晋唐以来的行草字 另外,1909年陆费逵认为“普通教育应该使用俗字”,指出汉字的形状复杂难以推进,认为亲切创制的“简体字”和旧文案的区别太大,主张推进俗字。 到1918年,钱玄同在“中国今后的文案问题”上反对推行拼音“简体字”,主张废除汉字,取而代之的是esperanto (世界语) 但是,彻底废除汉字绝非易事 因此,钱玄同还在“减省汉字笔底提案”、“汉字革命”等文案中指出,在把汉字变成字母拼音的“准备”期间,通过写“破体字”来修复它,提倡检索记录固有的减省体。 1928年,陈登癣在《中国复印改革的具体方针》中主张根本废除汉字,否定改成罗马字表记的方法,简化社会上最常用的汉字 其二,字形简化成果的整理 在保存汉字的想法下,学者们在很多方面收集了固有的减省体 1930年,李从之在《简化字的研究和推进方法的提案》中收录了87组繁简对应字例。 这是真正意义上以“字表”模式展示简体字的开始。 因此,汉字简化的事业从偏重理论转向实践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35年《第一届简体字表》的发表,人们整理的各类简体字表有12种以上 另外,学者们对整理的想法、大体、做法、步骤、成果的展示模式、体选录的学理根据等展开了更广泛的探索 其三,推进简体字和拼音化道路的综合反思 1936年1月,民国政府停止推进简体字后,学者们以简体字是否是汉字改革的未来等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有人认为应该贯彻拼音化的道路,也有人认为简体字的道路是通用的。 接着,一些学者提出了“推进简体字,以其为拼音”的“多重融合”主张 ///////// /研究方法多样化,这一时期的学者在探究汉字简化问题时创造性地采用了很多研究方法 其中,一些做法的影响比较深 其中之一是“字形表”的展示法 学者们在解决形体简化的实践成果时多以“字形表”的模式展示,典型的是“最初的简体字表” 实际上,民国学者整理的汉字简化了“字形表”多达20种 其二是“月谱”“年谱”的展示法 以杜子力为代表的学者以“月谱”的形式总结了1926—1933年的汉字简化事业和简化成果 另外,整理了1909年到1935年的简体字“年谱” 其三,实验的分解和数理测量法 比如在“字形简化成果整理阶段”,以艾危险舟、傅萧琛、徐则敏、李从之等为代表的学者,利用实验统计、数理推算、解体等研究方法,在学生识字教育、民众识字教育中,这些汉字、教授有多少汉字、教授 其四,语频统计和层次分类法 第一,根据字频率对字符进行分类 比如徐则敏在“汉字难分解的研究”中,根据采用频率,把他提取的2400个常用字分为更常用的、下一个常用的、常用的三级,每类计算800个字。 其五是心理认识研究法 比如away在“从汉字心理研究讨论简体字”等论坛上,从实验中分解了汉字难度的研究,深入到了心理认识的水平 其六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那时学者一方面考察了汉字快速发展简化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考察了世界文案简化的总体规律。 例如,艾危舟主张在“识字教育的研究”中用简体字进行教育。 原因之一是英国的副本也从繁衍变成了简单。 比如黎正甫指出“简体字的推进和抵抗”,世界各国的文案基本上是“从繁体到简”变化的。 简体字既适应了普通人的诉求,也适应了文案快速发展的自然趋势。 ////////////////讨论方法具有连续性这里所说的“连续性”,是指在一位学者提出一点观点、做法或一点简化的成果后,其他学者继续对其主题或成果进行研究 1909年1月,陆费逵在《普通教育当使用俗体字》中提倡采用俗体字。 同年2月,沈友卿在《俗体字的使用论》中对陆费逵的主张提出异议。 同年3月,陆费逵又在《答沈君友卿论使用俗字》中回应沈友卿 比如1933年11月,林语堂在“提倡俗字”中区分“别字”和“俗字”,确定反对“别字”,提倡“俗字” 之后,钱克顺在《读廿九期“诵俗字”的信》中,驳斥了林语堂“诵俗字”的观点。 例如1935年3月,“推进手头字吉利”收录了“手头字推进会”收集的300个“手头字”。 同年5月,胡行之在“关于手头字”中新收集了80个“手头字”,补充了“手头字推进会”的成果 //////////所具有的理念具有前途,从今天的学术视野来看,当时学者提出的一点主张和见解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这些研究理念中,特别值得深思和发掘的是第一包括四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对汉字重新审视的认识 有人以汉字为“象形文案”、“衍形文案”的理由反对减省汉字的笔画,与此相对,钱玄同在“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中指出“是否应该谋求现在的适用不适用,不问古人的精神”。 另外,刘公穆是“从就业效率的观点出发提倡简体字”,文案的变迁按照“自然进化”的法则运行,有时必须利用“人工”,但我认为“人工”只能基于“自然”。 其二是对简体字价值的认识 黎锦熙认为,在“文化和教育”中,简体字也是有价值的,是因为汉字的自然趋势迅速发展,自古以来就如此。 刘公穆即使是“从业务效率的观点出发提倡简体字”,也指出在将来的社会中简体字一定会被推进。 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复印件是不可磨灭的,简体字的应用只需要等待时间。 另外,艾伟在“从汉字心理研究探讨简体字”中指出,如果选定的简体字符合科学原理,即使部令没有正式发布,那也是有用的。 其三,汉字简化思路的创新 沈有干的“汉字将来”,在分解了汉字音没有特别的形式、字形多、字数多等优点的基础上,主张“三路会师”,结合标记符号运动、简体字运动、基本字运动三种做法的利益,产生了“第四种”的做法。 其四,那时汉字简化工作不足的告示 张公辉在《国字整理发扬之路》中分析了民国时期汉字简化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没有完善可行的计划,整理过程长,做法参差不齐,缺乏比较有效的标准,需要在文案一定的快速发展阶段寻求稳定 其次,简体字只是减少了笔画,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音体系。 如果不能取代繁体字的地位,一字繁、简二体并行,反而会增加汉字的复杂性 如上所述,清末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各种成果,是当时学者不断探索、争论、反省、创新后取得的 总结这一时期的相关经验、做法、各种错误,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整理和规范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国家语言委员会“十二五”科学研究计划年度要点项目《清末民国汉字简化研究报库建设与相关研究》( zdi125-59 )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的原标题:“清末民国时代汉字简化的迅速发展:摸索与开发

来源:罗盘报中文网

标题:时讯:清末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快速发展:摸索与开拓

地址:http://www.lzn4.com/lpbxw/1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