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02字,读完约7分钟
晚年住在上海的瞽脱园很贫困,只靠卖文生活 据他说,“到55年我的拐点真的开始了”。 因为经过彻底审查,公安部门对其“历史问题”作出了“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裁定。 而且,他执笔的《左传选译》和《古史选译》是春明出版社出版的,虽然是普及的读物,但总之是1949年以后正式登场的个体著作。 但是,“这一年,我得到的稿费依然很少,无法维持生活。 因为当时民间出版社出版的书的销路受到极大限制”(《解放十年中我的生活》,政协上海市徐汇区委文史资料事业委员会编辑《徐汇文史资料选择编辑》第一篇)。 日常生活依然很困难。 瞿兀园晚年画像田吉的《张宣颖年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年博士学位论文)是钩沈索隐,详细调查了谱主这一时期的经验,个别细节还可以补充一点 例如为了尽快得到稿费,瞽脱园于1956年3月15日给陆澹安写了两封信,委托他调停 第一封信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 “潘哥之《南北朝文》和拙撰《楚语今读》都将于去年9、10月提交原稿,孔公宣布拙着将于年末出版。 之后,校对也看了几次,因为它已经印刷好了,所以没有可疑的东西,缺少的最多只是装订 这两本书完全是春明出版的书,新机构自不必说,对应的钱当然也由春明负责 我认为这个手续是在春明和新机构的联系下完成的 所以迟迟不能出书,因为本系承印厂的任务很忙 作者想要很久了,为什么这个退缩能支付200元? 在出版社一点也不吃亏,作者皱着眉头 未审公爵可以据此代为协商吗? “(陆康篇《澹安藏札幌》,上海锦绣复印件出版社年,复印件和标点本所附复印件略有修改)信中提到的“潘哥”是潘伯鹰,“孔公”曾经是春明出版社总经理兼总的孔境别。 早就答应出版的书稿,读了好几次校样后,竟然什么也没有 瞽氏的这种焦虑,起因于袋子的害羞,更重要的是出版机构的调整,新旧交替后,深深担心以前的约定是否会突然产生变量 春明原本是民间机构,1956年公私合营公司将其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孔别境也调任该公司部副主任 经营的性质和主事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怪瞽先生这么担心 他在信中特别强调“春明印刷的书,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两种,其未印刷者当然要回到新机构解决”。 “印刷的书”“还有两种”是指刚出版后的“左传选译”和“古史选译”。 “未付印者”是当时已经着述和计划编纂的“史记物语选”“汉书物语选”“后汉书物语选”等吧 我想这些书和春明签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谁能准确地说将来的情况? 幸好这些原稿最终如愿以偿地被“新机构解决”,几年后陆续出版 但是瞽先生当时怎么能预料到这一点? 信中的话显然有点心烦意乱 瞿脱园和陆澹安商之所以导致这件事,是因为与孔别境的友谊深厚。 孔先生早年编纂了《中国小说史料》,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初增订再版 在时间和精力上,除了通过赵景深委托章苔深、胡忌检查资料外,他还委托了“陆澹安、金性尧两位老师再次校对”(《中国小说史料》赵景深横行),最终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5月发行了修订版 时间上,瞽氏写信的时候,陆氏应该在帮忙校阅,顺便听了自己举手之劳。 敦费刚发完这封信,瞽脱园当天,给陆澹安写信,对不起,“早上间甫写笔记,转伯鹰哥的电告,在书店看到《南北朝文》和《楚语现在读》两本书上架销售,那已经出版了。 》(载有《澹安藏牌》)书已经上架销售,当然没有考虑。 但是瞽氏依然恳求“让阿姨呆几天,不结算稿费,还在催”。 各种费神已经和伯鹰哥说话了,不同时感谢。 “非温饱真的很难持续下去。 这个“中国学术界来自王海宁、梁新会,可称为‘大师’”。 被称为陈寅恪和《一管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的文史各位(周劭《瞽之和陈寅恪》、《一管集》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绝对不是这样吧。 这件事也难怪当时有自己不能保证的漏洞 由于春明的前出资人突然逃亡,他不得不担任资本家代理 据他的好朋友范泉介绍,“兼任资金代理只不过半年,开始了三反五反运动,在别的境界不断受到员工的批评”(《雪压乔林同一种颜色——想起和我在别的境界度过了20年》,《新文学史料1992年第四期》)。 经历了这个的春明金性尧多年后内疚地说:“别境哥哥一直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开店过,所以工商联的任何活动都不参加。” 当时的私营出版社没有党组织,是由几个青年党员组成的公会 由于历史原因,所有资本家代理都是资本家,所以资本家代理无论如何都戴着有色眼镜 (《记忆孔别境哥》《封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孔先生的妻子金韵琴也说:“他是出版界有名的《大炮》,无法改变坦率的性格,一次运动后隔了几个小时又回到了生态,经常受到批评。 1957年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 》(《别境晚境》,孔海珠编《庸园新集:孔别境自传散文》代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在被责备难以行走、不能动的情况下,即使他想按约定早点结算费用,也心有馀而力不足。 瞽脱园当时写了很多文史普及读物,尽管目的是谋求稻梁,但态度相当严谨,敷衍不负责任 以“楚辞今读”为例,“明以来,《楚辞》的着作不少,但多带有高领头文章的习气,只需用文案义法反复推敲,就显得简陋。 即使发现了一两处新奇的见解,也只是挖洞立论,不能作为依据 连谈朴学的戴震的那个《屈原赋注》,都觉得人云亦云不太精彩 “足见标准非常严格,视野极高 之后,“编者个人有点想提出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脱离’和‘天问’这两个部分,不能说是心得,但不能说是成熟的见解。 现在是平时看的读书笔记,附录在翻译一点后,请一并告诉网民。 ”在低调中,渗透出不输给寂寞的自尊心 就像《天问》开头的“冯翼惟象”一样,也有独特的见解。 瞽氏关注云说:“王逸、洪兴祖都认为没有形象。” 鄙视的意思“诗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拉翼 “冯翼和孝德对文,涵盖古人常用的语言。 郑玄说,如果在祭祀中解放,义也需要时间 都说天上没有实体,想象着服侍 王吕运说:冯翼是几根拐杖,叫老人 意思是古代先人传达的,不过是想象 我好像得到了那个解答 屈原《天问》的一篇,开创宗明义,即不依靠传说,以下逐一反驳 重复教训,大致可以看出古人的微意 “戴震的《屈原赋注》已经观察到这里与《诗经卷阿》、《冯有翼》有关,但依然解释为“气化充满盛作,而且有形和物”。 瞽氏确实借鉴戴说,结合经籍教训和全篇宗旨,进一步推测其中的微意,说出来相当有参考价值 类似的推断在书中还不少,表现出深刻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 因此,他晚年经历的辛酸摇滚变得更加感慨 (本文原载年3月18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以《瞽脱园“谋稻梁”》为题,现由编辑变更。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