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90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但是为什么现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提出的李约瑟难题。
最近,西方主流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中国近年来在量子通信和超级计算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正回归科技创新的前沿。
如果李约瑟活到现在,他可能会在这个著名的问题上增加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回到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
古老科技的背后
约瑟夫·李约瑟于1995年去世,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家。在他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中,他梳理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最近,一些中国古代智慧结晶逐渐为世界所知。例如,东晋时,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子储备处方中提取青蒿素,并于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最近的例子是,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lasg的博士后李婷说:“我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体现中国古代人对自然认识的科学。”“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的,至今仍能准确地对应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不同位置。它所描述的物候变化更能反映古代黄河流域的情况。然而,正如许多科学定律只适用于暂时条件一样,“二十四节气”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科学。
不幸的是,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未能从地心说转向更科学的日心说,然后像一些欧洲理论那样转向现代天文学,以致“二十四节气”现在被列为文化遗产,而不是成为重要的科学渊源,并成为“李约瑟难题”的一个例子。
从“震惊”到“神威”
如果李约瑟生活在今天,他可能会发现中国科学技术的新趋势。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的《惊世骇俗》,似乎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描述。从1978年中国迎来“科学之春”的全国科学大会,到2016年第三次科学技术大会,科学技术强国的号角吹响,中国的科学技术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
《美国华尔街日报》最近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沉睡一千年后,中国重新致力于发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超过日本,2013年超过欧洲,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美国。
文章列举了这种投资使中国科技赢得的许多世界第一:今年8月,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发射升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冠军,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最快的商业高速列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技成果的本土化正在不断完善。去年,美国政府限制向一些中国机构出口芯片,但神威太湖之光没有受到影响。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组件都实现了本地化,并赢得了全球超级计算机冠军。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副主任付伟表示:“这表明,在这些战略研究领域,仍然有必要强调自主和控制,并有自己的技术支持。”
在学术界,世界权威期刊《自然》最近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数新星表》也显示,中国科研机构引领着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球科研产出增幅最大的100家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
创新驱动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进步不仅得益于经济投入的增加,也促进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与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
许多西方主流媒体已经注意到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今年8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中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创新,因此西方企业正在学习中国同行的做法。早些时候,《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原本是“老师”的硅谷企业开始从中国获得灵感,甚至出现了“抄袭”中国产品的现象。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最新文章,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甚至可能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雄心勃勃的举措意味着,在全球探索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能够刺激创新的参与者和新的竞争对手。”这种创新可能最终会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更快的增长道路。”
毫无疑问,在世界的眼中,中国科技的形象已经从过去的“惊悸”变成了今天的“大国”。李约瑟可能会再次问:为什么中国从科技落后的位置重新站在创新的前沿?这也是一个值得全球专家长期探讨的问题,对相关经验的深入梳理也将有助于中国继续保持这一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