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15字,读完约8分钟
雷锋。搜索“雷锋”。com(公共数字要注意)出版社:本文作者李志勇,一个十年的栈道程序员,有一个有趣的公共数字:思考事情,有兴趣注意。
数字化的软件和数据本质上是免费的,因为复制和重用的成本是零。这一特性允许开源软件永久性地摧毁微软的许可费模式,并将竞争的本质转化为控制权之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关于软件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但是很少讨论基于原子的硬件可以扮演什么角色。这篇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数字化正在数字世界中深化:每个人的生活记录几乎都是100%数字化的,企业的行为与个人的行为几乎一样。随着物联网(Aiji、净值、信息)的发展,行业内的产品,如涡轮机,也将产生自己的数字描述。
这种数字化有双重含义。一是各种对象,如人或企业,都有自己的数据描述,二是它们应该对这些数据有相应的行为,使这些数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分析的商店客流统计不影响实际的商业决策,那么这种数据在本质上是没有价值的。
以上两点属于事实,它们正在发生,并将在未来继续深化,这通常是没有争议的。然而,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数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控制转移的过程。当所有由原子组成的东西最终被数字化时,新发展的基本需求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的把握。聊天和寻找个人信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类别,如即时通讯和搜索引擎,这已经发生了。
这种控制权的转移将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企业赚多少钱取决于它对由品牌、用户、产品、服务和供应商组成的系统的控制。控制权的转移正是这种控制权,因此必然会导致商业模式的改变。例如,微信推出后,短信成为一项可选服务,因此相应的利润显然会从运营商转移到腾讯。
在这个控制权转移的过程中,纯硬件企业非常尴尬,因为从跳出来看,控制权的转移是从现实的空转移到数字空,而纯硬件企业只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他们没有这样的控制权。纯硬件企业正在做比软件企业困难得多的事情,同时失去对数字世界的控制,成为一个简单的渠道。
为什么硬件难做而赚钱不容易?互联网公司使用软件来获取客户。在早期阶段,每个额外客户的成本几乎为零,而在后期阶段,主要是用户获取成本,如流量。因此,互联网公司盈利模式的基础是用户规模和活跃用户数量。然而,每次硬件企业增加一个用户,除了硬件成本之外,还会花费物流和其他成本,所以不可能有软件公司的用户规模。
这一差距可以与应用商店相提并论。根据Quest Mobile第7/14号的报告,应用商店的dau是2800万,而360个移动助理的dau是1800万。华为和小米最好的应用商店的dau分别为332万和141万,相差约10倍。这进一步导致了数字商务和原子商务在本质上的区别。在数字业务中,arpu公司可以赚钱,而在原子业务中,arpu公司无法生存。更糟糕的是,硬件公司可能对用户在上面使用什么软件没有发言权,如果你预先安装了它,用户可能也不会使用它。例如,三星没有机会成为外国的应用商店来与谷歌竞争。
这样,就有必要在硬件上进行区分,但在这一点上真的很难。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实际上都是非常费力的。这些东西的大小和厚度以后会变得更加困难,关键是用户可能感觉不到。这样,硬件企业将成为渠道,这也是运营商面临的趋势。然而,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一定程度的垄断可以确保用户必须支付通行费,但对手机等一般硬件产品却没有保护。
简单地说,硬件公司没有足够的软件,他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定价权。最传统的销售模式面临着无法区分的局面,因此非常困难。
出路在哪里?硬件公司能在哪里找到出路?
首先是苹果的游戏性,没有软件和硬件的区别,只有输出体验。这相当于自己做每件事。
二是利用新类别的窗口期,把自己变成一家软件和数据公司,争夺对系统的控制权。将硬件生产外包给像富士康这样的公司,而富士康可以进口机器人,并极大地优化其生产流程。这相当于向上发展。
第三是真正让你的产品与众不同,这样你就需要在屏幕、cpu和其他相关元素上有优势。三星就在这条路上。但这非常困难。很难复制互联网公司的规模效应,但考虑到硬件人才的流动,事实上你很难修复它,别人也不能修复它。真正拥有技术优势的公司是高通和英特尔。这相当于下降。
第四,如果有个性化的产品,如手表,设计可以建立独立的品牌。但是从苹果手表的表现来看,这并不容易。这相当于最古老的品牌路线,这使得产品中的非技术成分有更好的发言权,这在技术行业中还没有得到证明。这已经在服装和钟表行业得到了证明。昂贵的手表从不昂贵,因为它们很精确。
硬件的核心优势是,如果没有硬件,就没有与数字世界互动的入口。在新品类的初始阶段,只有硬件企业才有机会整合具有良好经验的产品。硬件障碍在于复杂的生产和销售链,这对从事软件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对于硬件公司来说,它在争取系统控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如果控制权之争进一步分裂,公司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它控制着整个系统,比如苹果或谷歌对安卓生态系统的控制。
第二,联盟有自己的声音(大多数时候,没有我我做不到),比如高通。
第三是没有发言权,各种手机制造商实际上都处于这种状态。
然后把所有的企业分成政府、工业、企业和个人。然后我们可以发现,在个人领域最好的模式是苹果和谷歌,也就是说,硬件公司应该要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或利用新的类别的机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后端。上述向下发展,完全依靠硬件差异化,属于大投资小赢的思路。越多的计算被转移到后端,硬件被区分的可能性就越小,声音就越弱,赚钱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面向企业的领域,情况类似。根本原因是硬件和软件的基本趋势在这两个领域是可分离的。只有在初始阶段,同时做硬件和软件的人在控制用户体验方面有优势。后来,一旦安卓出现或计算转移到云,软件和硬件开始分离,硬件企业失去了他们的声音,成为渠道。
在行业的方向上,它有点不同。此时,由于规模的原因,像安卓这样的中介无法出现,所以数字化本身将导致软硬件的整合。因此,骨子里的趋势是,硬件企业应该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即提供硬件和软件。政府的事情可能更像这样。
这意味着硬件企业最关键的节点是出现一个完全分离的软硬件系统,如windows或android。在明确划分之前,整个生态基本上是由硬件主导的。在明确划分之后,谁拥有控制权,谁就能赚钱。在软件和硬件明确分开之后,最困难的事情是制造产品。例如,手机制造商对高通和英特尔技术的高附加值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的高科技附加值确保了他们将在任何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生产产品的硬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不仅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还要知道控制点在哪里,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仅仅知道如何制造手机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它在后续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可见范围内,这个控制点到底是什么?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这一点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已经出现了几种模式。
争夺控制点的一种方式是谷歌的方法,它使用开源标准化硬件的上层,可以是操作系统(android),然后让自己控制从这个系统派生的基于内容的服务(谷歌游戏)。操作系统层可以上升并成为一个智能层,也可以下降,比如开源硬件,这样某种类型的硬件就基于同一个开发板和soc。认知优势在这里非常重要,当每个人都认为它重要时,就没有机会了。
争夺控制点的一种方式是结成联盟,但要保证自己的不可或缺性,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话语权,如wintel Alliance。华为做云的方法不是触摸应用,而是不触摸数据。事实上,这是一条路。所以只要生态能赢,它就能赢。
控制点的一种方法是通用智能。如果它存在并且是数据驱动的,它只需要保持自己的数据优势。
这里最有趣的是,从控制权的角度来看,一个领域中只有一个控制者,所以它在未来将是雄心勃勃的、偏执的和成功的,否则它将会消亡,而大型企业似乎越来越难以应对生存。长尾效应将来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总公司可能会比苹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