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39字,读完约18分钟
3月4日,雷军在他的个人公开账户中宣布了他将在今天的会议上提交的三项建议,即:“关于5g应用布局促进物联网创新发展的建议”;《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工业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深化实施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建议。
以下是全文:
明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即将召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准备了三份今年提交给会议的提案,分别是:《关于5g应用布局促进物联网创新发展的提案》;《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工业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深化实施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建议。
1
关于布局5g应用
促进物联网创新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连接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物联网分析统计,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已达70亿台;到2020年,主动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预计将增加到100亿台,到2025年,将增加到220亿台。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8年的50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近1510亿美元。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正与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变革相结合。《2018年中国5g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53.8亿,其中5g物联网连接将达到39.3亿。根据未来产业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202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
5g是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其工业应用不仅限于智能手机、基站建设等领域,还将推动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的发展。由于5g技术能够满足机器通信、大规模通信和任务关键型通信对网络速度、稳定性和时延的高要求,物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尤其是与汽车联网、无人驾驶、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居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应用于制造业、农业、医疗保健、安防等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目前,由于5g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标准不明确,5g服务和应用资源不足,5g产业发展仍存在困难和挑战。但考虑到5g是未来各国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建议提前规划5g产业的应用,推动5g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发展。因此,我建议:
一是加快工业物联网应用,帮助工厂实现智能化改造
全球制造业竞争推动工厂向智能化转型,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备受企业关注。现有的连接技术可以满足产生少量生产数据且对时延不敏感的设备的网络化改造。然而,传统的连接技术不能满足对时延敏感、可靠性高或产生大量生产数据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5g技术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控制的需求,为制造企业提供远程控制和数据流管理工具,从而更加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设备,并通过无线网络更新这些设备的软件。
建议国家加大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财税支持,引导中央和地方产业投资资金和社会资本,纵向改造上下游大型制造企业,加强自动化生产线、无人工厂等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虚拟闭环产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村振兴战略是从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创新推动农村振兴和发展。随着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5g技术的应用将为建设智能农业和数字农村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推动农业实现发展和变革。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5g农业应用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参与,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和试验区,经验成熟后在全国推广,全面提升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例如,在水产养殖业中,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基础信息管理、疾病档案管理、防疫管理、营养繁殖管理,并发展智能养殖;在植保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自动检测和记录区域内的小气候、土壤湿度等环境信息,结合植保专家系统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通过无人机喷洒农药,准确高效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保问题。
第三,发展无人驾驶和汽车联网,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
在5g的众多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汽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引爆点——它们对通信网络、大带宽、低延迟、大量连接和紧密覆盖的要求极高,而这正是5g技术的核心优势。一方面,无人驾驶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对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和车辆利用率具有深远的意义,并能直接带动智能汽车售后市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引领下,全球汽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全球汽车联网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基于5g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很快进入向上发展的范围。
建议国家研究、制定和颁布智能交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支持行业发展。特别是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责任、技术测试问题、汽车联网国家标准规范、智能芯片应用等行业发展重点,我们将进行预判,通过鼓励政策支持交通领域的智能化、安全化、可控化发展。
第四,普及医疗物联网应用,帮助建设“健康中国”
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在服务患者方面,lbs技术可用于实现智能引导、优化治疗过程,以及通过可佩戴传感器和服务解决方案实现远程护理;在保证设备质量方面,可以使用各种专用传感器跟踪设备使用情况,使用预测性维护修复关键医疗设备中的潜在问题,完善设备运行维护体系;在环境监测方面,传感器可以用来监测和警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其他特殊场所的环境。与此同时,基于医疗保健全过程的卫生大数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细化和完善数据标准,以及综合利用数据网络显得尤为迫切。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逐步推进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快医疗物联网和卫生大数据相关标准的完善,制定医疗智能穿戴设备及配套信息平台的行业标准,出台物联网企业投资医疗领域科研和应用开发的激励政策,使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物联网和区块链可以更好地在医疗卫生行业进行整合、创新和整合,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新需求。
2
关于提高创新能力
关于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4月24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同年,Xi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及与会代表时强调:“攀登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峰,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
今年2月20日,Xi总书记在会见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参加者代表时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的。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Xi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为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十三五”规划将航空航天列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航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最受广泛推动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为国家的整体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大量的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blue origin和oneweb,已经出现在运输、卫星and/きだよ 0应用等领域,这些被认为是最活跃的企业家。根据《2018年空间报告》, 2017年全球空间市场达到3835亿美元,其中80%是商业空间。未来商业航天工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这将在空.之前迎来发展机遇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巨型商业星座和商业载人空站等空间项目正在逐步实现,展示了商业航空航天推进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商业航空航天发展是最全面和完善的。从顶层立法,到政府层面的指导性采购,到企业间分工合作的建立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进入,一个可自我持续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已经形成。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商业航天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航天》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和卫星商业应用,完善政府购买航天产品和服务的机制”等内容。一系列有利于商业航天的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各种政策的出台,中国已经建立了近100家商业航天公司。然而,我国商业航天的立法、产业政策、资质准入、资源共享、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我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空间立法,确保私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
目前,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国内法律或法规,美国建立了最完善的商业航空航天法律体系,明确界定了政府与军方、民用航空航天和军用航空航天之间的权责界限,鼓励通过商业服务自主发展航空航天。
中国是唯一没有太空法的太空国家,商业太空公司缺乏明确的国家法律保障。迫切需要加快空间立法进程,建立商业空间市场准入与退出、公平竞争、保险与赔偿、安全监管等机制,构建相对完整的商业空间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合法航空航天”的战略主导作用,确保不同经营主体长期合法享有相同的市场地位,从国家法律层面为商业航空航天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探索有利于商业航空航天发展的机制,出台着陆政策和实施细则
商业航空航天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门槛高、投资大、战略意义重大,比大多数产业更容易受到政府监管和产业政策的影响。迫切需要打破商业航天发展的制度束缚,引导商业航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的劳动力分配,形成协调合作、有序竞争的产业格局。制定商业卫星、火箭等产品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商业火箭发射许可证、商业卫星频率许可证等政策实施细则,探索建立航天人才双向流动、国有航天企业技术转移等机制,有效容纳和鼓励新的商业航天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推进监管政策和制度的落实,消除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商业航天的政策障碍。
第三,推进航天制造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构建适应商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航天装备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技术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商用火箭、卫星和卫星用户地面配套设施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成本、周期和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极大地拓展了航天装备制造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的航天制造模式和配套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建议政府协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聚集,共同规划商业航天产品的智能化制造,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航天装备制造重点项目,加快突破性航天技术创新和应用;制定商用航天装备产品批量生产和上下游企业培育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大航天智能制造技术的共享和转化,开放国家航天制造基础设施,颁布航天试验设施共享目录和有偿使用收费标准。
第四,完善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实施机制,为商业航天公司开放行业准入,拓展商业服务和应用
纵观美国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政府通过技术转让和合同授予支持商业航空航天公司,培育商业航空航天市场,促进了美国私营商业航空航天的发展。
为了加快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给予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一定比例的政府订单;简化商业火箭发射、空间测控、射频等的审批程序。,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战略性空资源布局,并承担有序可控轨道环境的责任;进一步开放现有的发射场,并增加发射站,以满足高频商业发射服务的需要;减少或放宽利用商业卫星提供服务的行业准入,扩大商业卫星在公共生活和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并为"一带一路"和精确减贫等国家战略服务。
3
关于进一步深化实施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阶段,推动弱势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关注提高人民幸福度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有数千万残疾人,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残疾人事业多做贡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蓝皮书》(2018年)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残疾人群体的数量已经超过8500万,视力障碍群体的数量已经达到1700万,听力障碍群体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将直接惠及约2亿人。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视障、听障和老年人对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物联网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命运。例如,移动终端和应用对残疾人获取信息、方便旅行和交流有很大帮助。语音交互、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等创新技术为他们改善生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做好信息无障碍工作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个人平等享受科技带来的更美好生活的权利的微观体现。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无障碍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影响了残疾同胞等弱势群体追求小康生活的进程。突出表现是相关法律法规已经颁布,但落地力度不够,担保细节尚未公布。社会各方面的意识仍然薄弱,监管和激励等配套措施不完善,与信息无障碍相关的产业链(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不够健全。
我们发现,信息无障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研发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配套产业链和社会组织的协调合作和密切配合,还涉及全社会相关意识的提升。进一步深化信息无障碍要求的落实,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的信息无障碍建设,迫在眉睫,这是快速大幅提升弱势群体幸福感、树立科技惠民全球标杆的重要契机。因此,我建议: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息无障碍的要求,引入落地时间表
本世纪初,联合国已将信息无障碍纳入其行动计划。许多国际组织,如万维网联盟(w3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也发布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在实践中,中国也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尤其是w3cwai标准。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也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促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建议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明确增加和细化无障碍信息内容,特别是针对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确保残疾人和老年人能够体面地购买、负担、使用和使用信息服务。
同时,建议相关部委发布时间表,要求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分阶段实现无障碍信息服务。建议设立中国信息无障碍贡献奖,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政府和公共部门提供满足无障碍基本要求的服务,并将信息无障碍纳入相关采购标准
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政府和公共部门是领导者,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特别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残疾人群体不应因技术问题而落后。
建议政府和公共部门(如医院、地铁、公交和银行)率先实现信息无障碍要求,如政府服务的应用能够满足手机无障碍要求;规范公交进站语音报告流程,加快公交服务数据和残疾人出行辅助应用建设。例如,考虑根据地理位置将语音旅行信息提示推送到残疾人的手机上;银行自助业务处理系统(自动柜员机、网站和应用程序)能够满足信息无障碍的基本要求。
建议政府部门在采购移动终端、智能硬件和软件服务(网站和应用)时,将信息无障碍要求纳入采购标准。
第三,制定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无障碍标准,推动将网络化智能硬件纳入辅助设备采购清单
人工智能物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出路。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智能硬件连接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联网与智能硬件的结合可以大大降低残疾人和老年人进入信息社会的成本。例如,视障和肢体障碍群体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方便地完成启动清扫机器人、打开空键、获取文字和图片的视听信息等操作。
建议相关部委制定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无障碍标准,规范产品设计和软硬件结合,实现残疾人和健康人平等使用产品的目标。
同时,建议地方政府给予残疾人相应的购买补贴,购买智能扬声器、智能灯具等智能硬件,这肯定能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水平。此外,将符合无障碍标准并能有效帮助残疾人的智能硬件纳入残疾人辅助设备清单,将有助于残疾同胞更方便地享受物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
建议统一老年数据标准和交换标准,以便智能硬件厂商根据这些标准开发产品,从而推动全国老年大数据网络化建设。
第四,鼓励互联网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投资信息无障碍建设
我国的相关企业已经开始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上打下基础,人工智能物联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整个产业链的建设还没有完成。
产业链的完整性首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上。信息无障碍对产品和服务有着丰富多样的需求。例如,视力受损的人希望视觉信息是可听见的和可触摸的,而听力受损的人希望音频信息是可视化的,这需要多方参与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中,企业是第一线的核心,主要涉及移动终端、应用、智能硬件、内容制作等维度,覆盖了整个信息产业链条中的许多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无障碍体验的缺失。
建议政府鼓励相关企业积极投资信息无障碍产业链,弥补服务缺失的不足;发挥企业和机构在自身产业链中的作用,投入更多一线R&D和运营资源,提高无障碍发展的优先性,特别是与残疾人群体直接联系,倾听他们的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分享发展经验,积极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同时,建议政府对有突出业绩和带动作用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
五、在高校相应部门增加信息无障碍开发课程,鼓励全社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信息无障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教育机构是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信息无障碍服务技能和意识的培训以及生产、教育和研究的一体化方面。
建议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开发课程中增加无障碍开发课,在工业设计系增加通用设计课程;鼓励教育机构将信息无障碍纳入普通教育;鼓励全社会增强信息无障碍意识,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建议地方政府设立配套资金,用于学习和培训残疾人使用移动终端和智能硬件。鼓励相关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出口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领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