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3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2019年3月2日,由三通学院举办的“单月生活系列高端对话沙龙——伟大的艺术和唯一的知识”在北京广场第三次拉开帷幕。中国?例如,禅宗创始人、三同书院院长大新、文化学者、艺术家、殡仪馆老板、新尼奥多寺创始人吴以训、瑞典华人艺术家、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王瞳等,即兴表演了精彩对话。从艺术创作出发,以“知识”、“器具”和“绘画”为媒介,通过“只知道奇妙的意义”、“东方智慧”和“西方哲学”的现场阐释和即兴碰撞,三人共同呈现了对艺术创造力和无条件的人生幸福的理解和感悟。
现场还特别展出了王瞳的绘画、吴以训的陶瓷作品和禅宗大师大新的书法作品。通过与这些巧妙的作品的互动,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艺术、设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命无边界的共同美感。
从左至右,沙龙场景为:大新禅师、吴和
以“气”为手段,呈现艺术
在活动中,吴亦萱讲述了他毅然放弃工作,独自去景德镇烧瓷器的故事。伴随着十年的时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由瓷器凝聚而成的“水”、“土”、“火”的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器虽小,礼虽大”是先贤的警示,也是吴仪训虔诚创作的原因。在设计和烧制过程中,创作者气质的流动塑造了每件器具完全不同的外观。
吴以训用“玉”、“书法”和“诗”来衡量他的制瓷水平。玉石的质地往往体现出一种人格化,高贵而透明。用玉来比喻瓷器是对人工制品的高度评价。书法的魅力是瓷器能让人屏息以待的内在魅力。另一方面,诗歌以一种适当的距离感来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瓷器”的魅力,这种距离感只能被理解而不能被解释。这种标准不仅使最好的艺术作品,也使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活力。如此精美的“礼器”从来不是为设计而设计的,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感知和感受。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认为传统艺术和人文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小。面对这个问题,吴引用乔布斯在现场的一句话来回答:“科技不能取代人文。”他认为科学和艺术创作都需要想象力,人类的进步也来自想象力。正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用“心”绘画,无限的作品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绘画的定义,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通过回顾他从中国到欧洲,从水墨画到油画在他的活动中不断的尝试和深刻的理解,王瞳解释了绘画的基础和本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未定义的和无限的。“文化和艺术不是固定的,它们是流动的,永远不会静止。”根据王瞳的观点,每个创造者首先是一个人。他们通过写作或绘画表达的是自己的人文价值。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敏锐的视角,触及非常广泛的题材,勇敢地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接近创作的真谛,从回归到绘画本身。
在采访中,他说:“在创作吗?侯,你自然会带出来一些东西,这种成分恐怕是在你的血液里,在你的基因里。你不用想它,它会自然出来吗?像山泉一样,它会自然地找到自己的流动通道,自然地流出?”.
以“知”入道是根本之源
本次活动由大新禅师主持。作为三通学院的院长,他真诚地希望向更多的人指出,生命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同艺术载体的艺术过程。当我们从外在追求转向内在意识时,每个人都能找到无穷无尽的创造性灵感。无论是古琴、中医、陶瓷、书画,都可以成为触动“心灵与知识”的媒介,引领人们开启无条件快乐的根本源泉,体验生活真正自由、无国界的创造力。
关于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大新禅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艺术作品会给人以感动。当一件艺术作品展示给每个人时,观众会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来进行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联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世界的过程。艺术是帮助他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